从门外汉逆袭成电工机械专家 周英芳和同事完成技术创新

时间: 2023-12-04 00:21:38 |   作者: 贝博软件 1

  加工车间,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,一个朴实的身影拿着螺丝刀和扳手来回走动,检查着是否有不正常的情况。对于许多工人来说,这个小小的动作,传递的是安全和放心。

  在奉化恒正金属材料制造厂,70后周英芳的名气响当当。从一名下岗工人,到维修电工高级技师和机械助理工程师,再到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获得者、宁波市首批港城工匠,他花了10多年时间“逆袭”。

  回望拥有的一切,他感恩已然到来的技术工人新时代——只要有梦想、肯吃苦,机会就在眼前。

  17年前,因老单位改制,周英芳从一家纺织厂下岗,转行到金属材料制造厂从事设备和电气维修。

  “刚开始,什么都不懂,只能一点点学习。”虽然之前零星跟别人学过,但真正面对一台台复杂的机器设备,周英芳还是有点“懵”。

  每次设备坏了,老板从外面请来专业技术人员维修时,这个谦虚的“学生”就待在旁边,一边看一边学一边琢磨。后来,厂里线路再出故障,不再请外面师傅,基本上周英芳和同事一起就能搞定。

  然而,“小修小打”并不能令周英芳满足,更大的挑战还在于如何根据公司真实的情况进行设备改良。

  “以前,几吨重的不锈钢钢带从一个车间送到另一个车间加工,需要购置几十万元一台的铲车。这个设备不但成本高,铲车开来开去也不环保。”周英芳说。

  “如何在最大工作效率的同时,节省这些成本?”周英芳注意到这个问题后,放弃休息时间,苦心钻研了整整一年。

  后来,工人们发现,车间里多了一个叫“电瓶轨道”的装置。最大的优势,原来一台铲车一次只能运输3吨重的钢带,要是使用电瓶轨道车后,不仅运输钢带的载重量提高到了6吨,还节能省钱。

  一打听,竟然是曾经的“门外汉”周英芳设计制造的,所有人都感到不可思议。更令人敬佩的是,他还在第一代电瓶轨道车的基础上改良制造出了第二代,最大承载能力达到11吨,并且一台电瓶轨道车的造价仅为2万元。

  2010年,周英芳对一台450冷轧机的机械结构和电控装置进行改进。与普通设备相比,改良后使设备生产效率比原来提高三分之一,生产费用下降40%,每年为企业节约资金60万元。

  这个设计很偶然。在钢卷打包的工作中,他看到工人的劳动强度大,而且事故多。于是,他“主动请缨”负责设计制造了一台不锈钢带卷打包机,没想到使用后效果很好。

  “有了这台打包机,不但包装更结实牢固,而且一台机器可以顶几个人的工作量。”同事对这个发明竖起大拇指点赞。

  紧接着,周英芳还成功设计了氨分解故障检测报警系统,改造了退火炉牵引机、油石粘磨机、冷却水无能耗冷却装置等,为企业节省生产成本260余万元。

  2014至2015年,他又成功设计制造了不锈钢分条机和生物质燃料光亮炉,不仅提高了设备的自动化程度,而且提高了不锈钢产品的质量和机械使用寿命。

  今年夏天,周英芳设计制造的一款“法兰圈打孔机”,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,同时机器更简单易操作。目前正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。

  通过10多年的努力,周英芳与同事一起改造设备18项、技术创新26项,为企业节省了大量资金。同时,他个人先后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、省“五一”劳动奖状奖章、宁波市首席工人、宁波市首届“港城工匠”等荣誉称号。

  学习永无止境。有的时候,机器改良找不到现成的指导,周英芳就四处找专业书看、上专业课。

  虽然人到中年,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学习。得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有相关课程,这位好学者二话不说,每天利用下班时间从奉化赶到宁波老城区上课,课程结束后再返回,持续近一年的时间。

  随后,他又在万里学院报名学习机电一体化课程,并考取了机械助理工程师资格、维修电工高级技师资格。

  放在全国大背景下,首个“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”花落宁波,相关扶持政策,将惠及万千宁波制造企业。

  “机电一体化将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。工人具备一技多能,既能参与到机械设计,又懂电气维修,能有效提高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。”周英芳相信,在传统制造产业转型的大环境中,新型技术工人,让整个制造业更加有活力。

  他感恩地说:“现在是技术工人最好的时代。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种,只要肯吃苦、肯钻研,你就能‘走出来’。”

  回顾五年来,全市各级工会大力培训优秀工人,实施“港城工匠”五年培育计划,设立2000万元“港城工匠”发展基金,组织近10万名职工参加技能培训,5万余人获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。

  全市产生的市级技术能手1200名、首席工人693名、港城工匠50名。推荐评选省级以上劳模86人、五一劳动奖状22个、五一劳动奖章71名、工人先锋号73个。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广泛覆盖,工会技师攻关服务实现常态化,劳模精神得到大力弘扬。

  据宁波市总工会透露,接下来,“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”仍是重头戏。全市要围绕落实《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》,做强宁波职工发展中心,搭建集技能提升、文化教育、公益培训于一体的职工综合发展平台。建立工匠智库,为基层单位技能培训、比武和帮扶提供人才保障。畅通技工成才渠道,深化技师志愿服务和名师带徒活动,大力培育港城工匠、首席工人和技术能手。

  加工车间,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,一个朴实的身影拿着螺丝刀和扳手来回走动,检查着是否有异常情况。对于许多工人来说,这个小小的动作,传递的是安全和放心。

  在奉化恒正金属材料制造厂,70后周英芳的名气响当当。从一名下岗工人,到维修电工高级技师和机械助理工程师,再到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获得者、宁波市首批港城工匠,他花了10多年时间“逆袭”。

  回望拥有的一切,他感恩已然到来的技术工人新时代——只要有梦想、肯吃苦,机会就在眼前。

  17年前,因老单位改制,周英芳从一家纺织厂下岗,转行到金属材料制造厂从事设备和电气维修。

  “刚开始,什么都不懂,只能一点点学习。”虽然之前零星跟别人学过,但真正面对一台台复杂的机器设备,周英芳还是有点“懵”。

  每次设备坏了,老板从外面请来专业人员维修时,这个谦虚的“学生”就待在旁边,一边看一边学一边琢磨。后来,厂里线路再出故障,不再请外面师傅,基本上周英芳和同事一起就能搞定。

  然而,“小修小打”并不能令周英芳满足,更大的挑战还在于如何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做设备改良。

  “以前,几吨重的不锈钢钢带从一个车间送到另一个车间加工,需要购置几十万元一台的铲车。这个设备不但成本高,铲车开来开去也不环保。”周英芳说。

  “如何在最大工作效率的同时,节省这些成本?”周英芳注意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后,放弃休息时间,苦心钻研了整整一年。

  后来,工人们发现,车间里多了一个叫“电瓶轨道”的装置。最大的优势,原来一台铲车一次只能运输3吨重的钢带,要是使用电瓶轨道车后,不仅运输钢带的载重量提高到了6吨,还节能省钱。

  一打听,竟然是曾经的“门外汉”周英芳设计制造的,所有人都感到不可思议。更令人敬佩的是,他还在第一代电瓶轨道车的基础上改良制造出了第二代,最大承载能力达到11吨,并且一台电瓶轨道车的造价仅为2万元。

  2010年,周英芳对一台450冷轧机的机械结构和电控装置进行改进。与普通设备相比,改良后使设备生产效率比原来提高三分之一,生产费用下降40%,每年为企业节约资金60万元。

  这个设计很偶然。在钢卷打包的工作中,他看到工人的劳动强度大,而且事故多。于是,他“主动请缨”负责设计制造了一台不锈钢带卷打包机,没想到使用后效果很好。

  “有了这台打包机,不但包装更结实牢固,而且一台机器可以顶几个人的工作量。”同事对这个发明竖起大拇指点赞。

  紧接着,周英芳还成功设计了氨分解故障检测报警系统,改造了退火炉牵引机、油石粘磨机、冷却水无能耗冷却装置等,为企业节省生产所带来的成本260余万元。

  2014至2015年,他又成功设计制造了不锈钢分条机和生物质燃料光亮炉,不仅提高了设备的自动化程度,而且提高了不锈钢产品的质量和机械使用寿命。

  今年夏天,周英芳设计制造的一款“法兰圈打孔机”,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,同时机器更简单易操作。目前正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。

  通过10多年的努力,周英芳与同事一起改造设备18项、技术创新26项,为企业节省了大量资金。同时,他个人先后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、省“五一”劳动奖状奖章、宁波市首席工人、宁波市首届“港城工匠”等荣誉称号。

  学习永无止境。有些时候,机器改良找不到现成的指导,周英芳就四处找专业书看、上专业课。

  虽然人到中年,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学习。得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有相关课程,这位好学者二话不说,每天利用下班时间从奉化赶到宁波老城区上课,课程结束后再返回,持续近一年的时间。

  随后,他又在万里学院报名学习机电一体化课程,并考取了机械助理工程师资格、维修电工高级技师资格。

  放在全国大背景下,首个“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”花落宁波,相关扶持政策,将惠及万千宁波制造企业。

  “机电一体化将成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趋势。工人具备一技多能,既能参与到机械设计,又懂电气维修,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。”周英芳相信,在传统制造产业转型的大环境中,新型技术工人,让整个制造业更加有活力。

  他感恩地说:“现在是技术工人最好的时代。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种,只要肯吃苦、肯钻研,你就能‘走出来’。”

  回顾五年来,全市各级工会大力培训优秀工人,实施“港城工匠”五年培育计划,设立2000万元“港城工匠”发展基金,组织近10万名职工参加技能培训,5万余人获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。

  全市产生的市级技术能手1200名、首席工人693名、港城工匠50名。推荐评选省级以上劳模86人、五一劳动奖状22个、五一劳动奖章71名、工人先锋号73个。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广泛覆盖,工会技师攻关服务实现常态化,劳模精神得到大力弘扬。

  据宁波市总工会透露,接下来,“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”仍是重头戏。全市要围绕落实《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》,做强宁波职工发展中心,搭建集技能提升、文化教育、公益培训于一体的职工综合发展平台。建立工匠智库,为基层单位技能培训、比武和帮扶提供人才保障。畅通技工成才渠道,深化技师志愿服务和名师带徒活动,大力培育港城工匠、首席工人和技术能手。